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照片背后的孔繁森故事|少年孔繁森

日期:2022-02-17

阅读量:1171


编者按

     为进一步赓续传承孔繁森精神,大力传播孔繁森事迹,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公众号特甄选孔繁森事迹精神优秀文章进行刊登。本期推送篇目为《少年孔繁森》,选自聊城“四史”教育系列丛书之《照片背后的孔繁森故事》(靳凤莲主编),通过丰富的细节、娓娓道来的叙述,记载了少年时代的孔繁森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形成过程。

孔繁森,1944716日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邑镇五里墩村(时属武训县),为孔子第74代孙。

图为五里墩村孔繁森家中的老房子,孔繁森就出生在这里
山东省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被誉为江北水城,有着独特的湖、河、城共存的优美景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有个五里墩村,全村人都是一个姓氏孔。这个村子里出了一位党的好干部——孔繁森。
19447月,孔繁森出生于五里墩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五里墩村住的多是孔氏后裔,“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传统民风在此地深入人心。孔繁森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温和柔顺、朴实厚道、诚实守信、与人为善,这也成了孔家五兄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孔繁森小时候经常让母亲讲故事,不管是孟母三迁、岳飞精忠报国,还是苏武牧羊。他都喜欢。耳濡目染,孔繁森立志长大后要做一个办好事、有作为、受人敬仰的人。   

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是父母看到孔繁森非常聪明好学,还是省吃俭用送他进了邻村的路庄小学。孔繁森知道家里的情况,因此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不仅勤奋,也喜欢帮助同学。他性格比较活泼,为人谦和,因此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

孔繁森小学同学孔祥印回忆孔繁森和村里的孩子结伴到村东地里拔草,需要蹚过一条半人深的河。他总是第一个下水,说:“我个子高,先试试水有多深,你们再过。他是担心淹到个子矮小的同学。在学校里,他经常“主持正义”,教训那些欺负小同学的大孩子;每逢刮风下雨,他的蓑衣下面一定会有一个小同学。
有一次在上学路上,他听到河边有人呼救,便立刻跑过去,原来是村里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到河边取水,不小心摔倒了,水桶倒在身边。看老奶奶摔得厉害,孔繁森赶快扶起她,并一步步把老人搀扶到堂邑镇的医院。后来,孔繁森了解到老奶奶没有儿女,只有她一个人,于是他和同学们成立义务帮助小组,每天放学后到老人家里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解决一些小困难。 
1958年,孔繁森进入堂邑镇农业中学学习。此时正是国家加速发展时期,虽然学生年龄不大,但是也需要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尽管很累,但是孔繁森心里很高兴,一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二是自己对国家也做出了贡献。
 1959年,孔繁森考上了山东省聊城专员公署技工学校(以下简称聊城技工学校),学习电工专业。对于15岁的孔繁森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子,母亲虽然舍不得,但是知道这是儿子的一个机会,便什么都没说,只是连夜默默地为他准备好干粮,缝补好衣服,并叮嘱他在外面要好好照顾自己。
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在技工学校他比别人更努力。早晨第一个到教室的肯定是孔繁森,晚上最后一个睡觉的也是他。老师看到他这么刻苦,都觉得他太拼了,经常提醒他注意身体。然而孔繁森并没有放松,他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扛得住,以前也吃过不少苦,这点苦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孔繁森认为,早日学有所成,让家乡实现电气化,能真正为乡亲们办点实事他就很高兴。
孔繁森是农民的儿子,农村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练就了他不畏艰难、敢于吃苦的坚毅品格。这种品格已经融化到孔繁森的血液里,为他后来表现出的顽强拼搏、知难而进的精神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杨兴勇)


审核 | 王巍 孔宪军 李光

统筹 | 王芳
编辑 | 郭凌鹤 张倩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服务中心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