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连载(之三十二)| 长者之风 大爱不泯

日期:2024-10-25

阅读量:248


编者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继《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之后,推出《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通过对53位孔繁森同志生前同事好友的采访,还原了孔繁森在拉萨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广阔的初心践行之路添一抹红色。
     本期发布的是本书连载内容(之三十二):《谢鲁德:长者之风 大爱不泯》,敬请品读。

长者之风 大爱不泯


口述人:谢鲁德,曾任西藏日报社记者

采访组:高杉 刘建国 李菲 赵亮亮

采访日期:2018年9月28日

采访地点:济南


我是1993年11月去援藏的,1995年年底回到山东,主要任务是在西藏日报社做记者。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我都受到孔繁森书记的教诲和帮助。20多年过去了,许多往事依然记忆犹新。


古道热肠 齐鲁风范


我去拉萨的时候,孔书记已经到阿里任职了,但时不时会来拉萨开会或洽谈项目。我们的相识是在一次小型的老乡聚会上。孔书记就像老大哥一样,身板结实,臂膀宽大,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他人很好,没觉得他是“官”,一聊才知道,他是阿里地委书记。

孔书记有着山东人厚道淳朴的特点,喜欢帮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他是军人出身,很多部队上的人,只要有难处,第一个就想到来找他。没钱回家,他就给路费;没饭吃了,他就管饭。那时西藏的交通、通信都非常不便,身处边陲,时间一长,就止不住思念家乡。孔书记在拉萨有一间非常简陋的宿舍,他来拉萨时,我和一些同期援藏的记者朋友就会到他那里,不管有钱没钱,随便煮个水饺弄个面条,聚聚聊聊,缓解思乡之苦。


畅谈理想 共谋发展


见面机会虽然不多,但他十分关心我们。当时我和孔书记聊最多的,就是职业的发展。我是到西藏日报社任职的那一批援藏干部中最年轻的,血气方刚,心怀新闻理想。有些同事害怕适应不了高原环境,选择留在编辑部。而我主动申请去记者部,就是为了去一线采访,多了解一些西藏的情况。

我一开始在山南记者站。从拉萨到山南,有190千米,得自搭车。我记得早上10点多在拉萨河边解放碑底下搭上过路的大货车,夜里2点多才到山南,一共花了14个小时,这在内地是不可想象的。路上车坏了,我还得跟司机一块儿拿摇把子摇。出去采访,能吃到午餐肉、面条都算好的,我起初不习惯吃藏族的糌粑,后来饿了就啥都吃。我还曾去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一一甘巴拉雷达站采访,十几级的大风,石头被吹得满地乱跑,人被刮得站不住,只能手脚并用地爬台阶。但我身强力壮,觉得这些苦都不算什么,好多大家不愿意去的地方,我都愿意去。

孔书记很欣赏我的勇气,对我说:“你要想了解西藏,就去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他问我,有没有兴趣到阿里来驻站。当时,由于气候恶劣、交通不便、条件艰苦,阿里已经有好几年未派驻记者,是西藏七个地(市)中唯一未设记者站的地区。我一直向往去最艰苦、最神秘的地方,当即就表示很感兴趣。

孔书记随即善意地提醒我:“阿里条件确实很艰苦,人到了那里,高原反应更厉害。那边的牧民比较贫苦,外出采访食宿条件会比较差,而且从拉萨到阿里,跋山涉水也得七八天时间,来回周转不方便。这些困难,你都要想清楚。”我当时就回答:“困难没事,我不怕!”

不久,我向报社申请去阿里驻站,报社经研究同意了我的请求。孔书记知道后特别高兴,他跟我聊了很多,说地理因素已经严重制约了阿里的发展,信息闭塞势必会进一步影响阿里与外界的交流,要把本地的困境与发展现状宣传出去,阿里需要新闻人才。他说我在阿里,必将大有作为。孔书记的一番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去阿里的信心。

10月中旬,孔书记开会归来,经拉萨返回阿里,临行前又从拉萨打电话给我,问是否随车前往。由于当时山南站的工作尚未交接,手头又有几篇急稿,我便答复说准备年底前往。孔书记再三叮嘱:“欢迎你早点赶赴阿里,实现自己的理想,为阿里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没想到电话中的一别竟成了永诀,当年11月29日,孔书记便在去新疆考察的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

听闻噩耗时,我和工人日报社的摄影记者王景山正在山南采访,我们非常震惊,心里的感受无法言说,整晚坐在一起喝闷酒。当时西藏通信很不方便,我们反复核实这个事是不是真的。几天后得到了确切消息。我最终没能和孔书记在阿里共事,可以说是终身的遗憾。国家失去了一个栋梁之材,老百姓失去了一个好领导,我们也失去了一位好大哥。


党性光辉 励志楷模


孔书记在被树立为全国的典型之前,其实已经有广泛的影响力了。我曾和同期援藏的大众日报社记者魏武一起去采访孔书记,在他家聊得很兴奋,也感叹找到了一个好素材。魏武很快就在《大众日报》上发表了以《“世界屋脊”上,有这样一个山东人》为题的通讯,这篇稿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看了以后也很激动,以前只是觉得孔书记是我们身边一位亲切的大哥,没想到他的事迹写出来,就是获奖的好稿。这篇通讯是在孔书记生前就发表的。

我对孔书记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升华的。最初我对他的印象,就是一位厚道宽容、随和热心、深受中国传统美德和齐鲁文化熏陶的好人,随着在藏工作阅历的加深以及与孔书记更深入的交往,我越来越感受到,他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的《关于开展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里所言,要学习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他不愧为时代楷模。

援藏期满返程之前,我专程赶到阿里烈士陵园,去孔繁森衣冠冢拜祭,向他告别。回到山东之后,我和同期援藏的工人日报社记者杨明清又专门到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

记得在阿里,我明显感到由于海拔高,在阿里高原反应比在别的地方更厉害,稍微运动剧烈一点儿,就上气不接下气。我当时20多岁尚且如此,孔书记作为年近50岁的老大哥,在阿里工作,做出了那么大的奉献,他的牺牲可想而知。而他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仍不忘关爱我们这些后辈,这让我感动一生。认识孔书记是我的荣幸,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长者之风,将永远被我们深深铭记!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