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
日期:2024-10-11
阅读量:444
编者按
口述人:杨明清,曾任西藏青年报社记者、《主人》杂志社副总编辑
采访组:洪亚彬 刘建国 李菲 郜雪梅
采访日期:2015年5月29日
采访地点:青岛
暖心水饺 驱散阴霾
我是1985年大学毕业后去的西藏,1996年回到内地,在西藏一共待了 11年。我是1989年春节和孔繁森相识的。在山东老乡家里聚会的时候,大家按照家乡的规矩碰杯,孔繁森对我们说:“咱们都是山东的汉子,既然来到拉萨,就不能给山东人丢脸,你们各自独当一面,包括我在内,我们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在后来的交往中,他一直在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铮铮誓言。
1990年夏天,我生病住院,一个人孤零零的,心情很不好。孔繁森得知后来看我,他说:“你一个人在拉萨不容易,我年岁比你长点,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我一定尽力帮忙。”护士告诉他,因为吃不惯医院里的伙食,我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他安慰了我几句就走了。快到吃晚饭时,他和驾驶员又拎着保温饭盒走进了我的病房,驾驶员告诉我:“孔市长说你是山东人,喜欢吃饺子,由于晚上买不到肉,他用罐头午餐肉给你包了这些饺子。”孔繁森叫着我的名字,“鹏程(拉萨朋友对我的爱称),坚持着吃点”。一边说着,一边用筷子夹着热腾腾的饺子送到了我的嘴边,我把第一个饺子咽下以后,瞬间泪水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对己节俭 对人慷慨
孔繁森在拉萨住的房子卧室很小,外面一间客厅、一间厨房,室内没有卫生间,可以说条件非常一般。有一次,我去看他,发现他正在缝补一条满是补丁的衬裤,我开玩笑地对他说:“大哥,这条衬裤扔了算了,买一条新的才几个钱!”他抬起头来看着我说:“你不是外人,你打开箱子看一看,我哪一条衬裤不是这个样子?我现在穿的这身卡其布的中山装还是你嫂子在我1979年进藏时给我做的。”说着他打开箱子,我一件一件地看,几乎每件衬衣衬裤都带着补丁,他唯一的那套银灰色的西装,也只有在接见外宾时才穿一下。当时我实在想不通,一个副市长,衣服怎么能破到这种程度呢?
多次跟他下乡后我才发现,他的钱大都用在了拉萨市敬老院里的老人身上。一个月的工资,下几次乡就用光了,他哪还有钱给自己添置一点儿东西啊。他的住处除了公家配的桌椅床外,唯一属于他的家具就是一只破木箱,而且,他从来不锁门,吃饭的时候开流水饭,无论是武警战士、包工头、个体户,还是党政官员去找他,谁去了谁吃,像一家人一样。
后来我调到工人日报社,先后于1991年9月29日和1994年7月23日分别以《市长“亚古都”》和《心系西藏》为题在中央报刊上报道了他的事迹,这两篇稿件的手稿后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孔繁森因公殉职后,在采访搜集他的先进事迹的过程中,为了写好稿件,我多次到他生前去过的敬老院、企事业单位和部队采访。记得我在西藏军区总医院采访时,副院长李素芝说:“老孔在我们外一科住院,不但帮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还拖着有病的身体帮我们打扫卫生擦地板。这样的好书记我们都是第一次见!”所以,采访对象常常一边诉说,一边泪流满面,我在写作时也常常泪流不止。
心怀大爱 体贴入微
孔繁森之所以能够成为典型,我作为一个新闻人是这样看的:他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但这些小事能拉近他与基层干部群众之间的距离。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带着酥油和药去孤寡老人家里慰问,老人们看到他就双手合十(西藏的群众对人表示尊敬的动作),因为在他们的心里孔繁森就像菩萨一样。西藏的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房子四周漏风,卫生条件也比较差,我进去就有生理反应,吃不下饭。但是孔繁森不一样,人家给他什么东西他都接过来,很自然地就吃、就喝,没有半点儿嫌弃的意思。我真的很佩服他,他比我们接地气,更深入群众。
一天晚上,拉萨师范学校有一位山东援藏的老师要回山东了,孔繁森让我陪着他去北郊,专门给这位老师送行。他去了之后,先给那位老师献了哈达。老师岁数不大,也就30多岁,他非常感动,没想到一个副市长能够来送他。孔繁森不拿自己当官,他不是作秀,而是自然流露,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我曾经读过孔繁森写给中央组织部领导同志的信,其中有一条是想把家属也调到西藏来,可见他已经做好了长期在西藏工作的准备。1994年10月,他到拉萨开会,回阿里之前,与我谈了整整一个下午。他谈了如何借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东风发展阿里经济的一系列想法,说等1995年七八月份接我去阿里看一看,我也确实心动了。晚上,我与人民日报社的刘伟、西藏军区某团的贾国栋副团长为孔繁森饯行。席间,他仍以下午的话题为中心,继续向我们叙说他对发展阿里的想法。晚饭后,他要上车了,握着我的手反复地说:“记着给我来电话,记着七八月份来阿里!”没想到,我们的约定还没有兑现,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深挖事迹 宣传楷模
1994年12月1日,我得到了孔繁森不幸因公殉职的消息,当晚我便驱车到了自治区党委常务副书记郭金龙的家里。噩耗得到证实,悲痛之余,我提出要在《工人日报》大力宣传孔繁森,郭金龙书记赞同我的想法,并说:“陈汉昌同志刚从阿里回来,你可以向他了解些情况。”陈汉昌同志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我和他也很熟悉。12月4日,陈部长为我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的记者介绍了阿里以及孔繁森个人的许多情况。7000多字的通讯一气呵成,我请陈汉昌部长和郭金龙书记做了审定。稿件发回北京,我又协助西藏自治区党委给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以及我所在的工人日报社三家新闻单位发了公函,协调三家媒体同一天刊发。
1995年1月4日,三家中央媒体同时刊发了这篇《雪域赤子——记因公殉职的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春节后,我回西藏继续挖掘孔繁森的典型事迹,先后写出了《同在高原的日子里》《宛若平常一首歌》《楷模的背后》等一系列稿件,分别刊发在《工人日报》的头版头条和其他重要版面。在把孔繁森事迹推向全国的过程中,我尽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应尽的责任。我想,这也算没有辜负孔繁森生前对我兄长般的教育和关心。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