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连载(之三十)| 仁爱心 家国情

日期:2024-09-20

阅读量:908

编者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继《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之后,推出《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通过对53位孔繁森同志生前同事好友的采访,还原了孔繁森在拉萨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广阔的初心践行之路添一抹红色。
     本期发布的是本书连载内容(之三十):《冯少华:仁爱心 家国情》,敬请品读。

仁爱心 家国情

      口述人:冯少华,曾任西藏青年报社记者

      采访组:李菲 刘建国

      采访日期:2014年11月3日

      采访地点:济南

别具滋味的饺子

我于1990年结识孔繁森,当时我住在拉萨北郊,离市区比较远,后来搬到市委对面,距离孔繁森家很近。有时候孔繁森会让朋友给我捎话,“今天晚上包饺子,过来吃饺子”,这样我们就渐渐成了朋友。

走进孔繁森的家,你也许不会相信这竟是市长的“官邸”:一室一厅,里间是卧室,一张摆着文件和台灯的书桌,外加一张大床;外间是客厅,水泥地面,没有沙发,没有电视,只有几把椅子和一张活动餐桌;北面还有半间是厨房,放着电炉子、锅碗瓢盆、面粉面条,还有一些萝卜、白菜。

孔繁森家的钥匙就放在门框上,家里客人不断,三五成群,若赶上饭点,大家就一起包饺子。无论荤素,饺子端上来,孔繁森都会与大家同吃同乐。若孔繁森没在家,或在里间休息,都会有人记着给他留上一碗。春节时在他家聚会,饭菜依然简单,主食依然是饺子,桌上摆着他特意从山东带来的孔府家酒。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桌上的几个小菜中,还有一盘蝎子,这在当时很少见,那是我第一次吃蝎子,觉得有些可怕,也颇为有趣。

一次,我和爱人回内地休假,孔繁森问我们哪天走,说按照山东的说法“上车饺子,下车面”,要给我们饯行。时近中午,来不及做饭,孔繁森就在街上找了一个很小的饭馆,吃的还是饺子。在西藏,一斤饺子8块钱,相比一个月仅几百块钱的工资来说,还是有点儿“奢侈”的。饭毕结账,一共16块钱,孔繁森翻遍全身只找到12块钱,我们要掏钱,他连连摆手,最后是他的警卫员帮着垫了几块钱,方才解围。我只是普通的记者,他作为市长,身上没有多少钱,却坚持要请我们吃饭,这让我非常感动。

在山东,饺子有特殊的文化寓意,是传统的待客之道。最初我以为孔繁森特别爱吃饺子,是对思乡之情的一种寄托。后来得知孔繁森为所收养的地震孤儿曾献血换取营养费以贴补家用,殉职后他的遗产仅有8块6毛钱,我才明白在他家为什么只有“饺子”可吃。招待客人是需要很多开销的,他囊中羞涩,又不想失了礼仪,饺子有肉又有菜,就成了待客的“标配”。不知有多少人在孔繁森家吃过饺子,我每次回想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被还回去的贵重相机

孔繁森非常喜欢拍照,他有一台美能达相机,用当时的话就是“傻瓜相机”。他拍了很多照片,给自己留的影不多,都是西藏的风物人情,偶有得意之作,也会和我们分享。

1991年,孔繁森在会议间隙和记者仁增(左一)交流拍摄知识

有一次我去他家,他拿出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里面是一台还没有拆封的尼康相机。他说:“少华,你看这个相机怎么样?”我天天摄影,对相机太了解了,一看就知道是最新款的尼康FM2。我用的FM2款式较老,是平板型的,快门是上下曝光。他这台新相机是蜂窝型快门,功能更先进。我说:“你这相机好,价格也不菲。”他说:“对,价格肯定不菲,是一个朋友从香港带过来的,但我不能用这么贵重的东西。” 我劝他留下,他反复说“不行”。

孔繁森的摄影作品

当时,孔繁森的美能达相机功能落后,如果去特别冷的地方快门就按不动,电池也不供电。尼康FM2不一样,任何时候都可以拍照,拉萨人都喜欢这款相机,专业摄影师人手必备。但孔繁森坚持不要,把相机还了回去。我在拉萨工作期间,朋友也会送我礼物,或者我送朋友礼物,这种交往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在副市长的位置上,以身作则,从不接受贵重礼物,让人感到十分敬佩。

写到凌晨的讲话材料

有一次我回到家,发现门上留了张纸条,是孔繁森让我到他家去一趟,我就赶紧去了。晚上八九点钟,我到了,孔繁森披着衣服从房间里出来,说了句“少华,你先坐”,就又回到里间写东西了。过一会儿,他又出来说了一句:“少华,你再耐心等下,我在写一份材料,还没写完。”

大概凌晨1点半,孔繁森终于来到客厅,将几页文稿放到我面前,他说:“深夜有劳了,少华,你帮我看看,有没有错别字不通顺或不合适的地方。”

作为报社记者,文字工作对我来说轻车熟路,但是孔繁森这样一说,我的确有点紧张,就逐字逐句认真地看起来。我先将文稿浏览一遍,然后又仔细从头看起。这是一篇有关市容市貌建设方面的讲话稿,写得很有条理,两千余字,除一处漏字外,没有一个错别字。这让我颇为感慨,本来想给市长当一回秘书,不想并没有“用武之地”。他那个年龄,在那么寒冷的晚上,熬夜把稿子写好,还要让朋友过来帮忙看一下,以防出现什么错误或纰漏,可见他对工作多么认真,对自己的要求多么严格。

我离开孔繁森家时,已是凌晨2点多。当天中午,电视播出孔繁森的视频讲话,内容正是他深夜赶写的文稿。

一次意义非凡的拜年

1992年春节假期的一个晚上,我正沉浸于打一张四臂观音的石刻拓片,敲门声响起,来人是孔繁森和他的警卫员。

孔繁森进门就说:“少华,金花,过年好啊!”我和妻子也赶紧给他拜年。孔繁森知道我搞书法、篆刻、写作、摄影,还喜欢收藏嘛呢石刻拓片,总是表扬我“少华很有才”,并说有时间会到我家来看看拓片。我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而已,没想到真的来了。

当时我所收藏的嘛呢石刻拓片已有数百张,我挑了一些精彩的,从造像年代、人物造型等方面向孔繁森做了简要介绍。他听得兴致盎然,向我发问:“打拓片会损坏石刻吗?”我说:“不会,高手打拓片,石头上连墨迹都不会留下。”孔繁森说:“如此说来,这是一件好事啊!你收藏这些拓片准备干什么用?”我说:“还没有完全想好。我现在所做的,只是初步的收集工作,有机会就顺便做做。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可以举办展览,或者出一本书。”孔繁森说:“好啊,这对宣传西藏文化艺术大有益处。希望你做好这项工作,而且要做出成绩来。如果将来出了书,别忘了一定送我一本!”我说:“一定。

临走时,我把刚刚打好的四臂观音石刻拓片送给孔繁森。他说:“君子不夺人之美。”我告诉他:“石刻是邻居德吉老太太家的,想拓几张就拓几张,很方便。”孔繁森这才收下。

孔繁森志趣高雅,喜欢读书、摄影、写诗。从那晚他在我家的言谈可以看出,他同样喜欢嘛呢石刻这项民间文化艺术。正是孔繁森的叮嘱,加快了我的收集步伐,并下决心做出一番事业来。

想起他就觉得暖心

西藏的节日很多,活动也很多,分不同的时间段和场地进行,孔繁森通常会代表市里领导出席开幕式和闭幕式。在现场孔繁森总会跟老百姓拉拉手,交流交流,问问他们生活中还缺什么、需要什么,有时候遇到身体特别不好的群众,他还会过去搀扶,或关心他们的病情,所以,老百姓基本上都认识孔繁森。

1991年,我和朋友在藏北下乡出了车祸,车废了,我的膝盖也破了一块皮,就留在原地拦车求助。不少车路过,有豪华车也有普通车,有领导的也有群众的,但一辆车也拦不住。朋友说:“如果孔繁森从这儿过一定会停下来。”这就是孔繁森给我们的感觉,想起他就觉得暖心。

跟孔繁森一起做事情、交朋友,你总是能够感受到他的热心。他不是刻意作秀,而是打心底里为别人着想。那个时候拉萨的生活条件远不像现在这样好,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在拉萨待的时间或长或短,总有一份情留在那里,有一份心血留在那里,有一份青春留在那里。

孔繁森离开我们15年后的2009年冬天,我终于收到了北京出版社发来的《西藏嘛呢石刻》样书。我在扉页上郑重地写道:献给孔繁森。2009年12月18日,我专程赴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为孔繁森塑像献上哈达,并将《西藏嘛呢石刻》一书送给纪念馆,了却一桩盘桓多年的心事。我不敢说自己做出了成绩,但是我努力了,没有辜负孔繁森当年的叮嘱。
冯少华赠送给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西藏嘛呢石刻》一书

我的青春在高原上度过,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但像孔繁森这样的人,一生只遇到这么一个。他活着的时候是我们的朋友,无论走到哪里情谊都不会变。他虽然不在了,但他的仁爱之心、家国情怀却时时刻刻温暖着我的心!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