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连载(之三)| 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日期:2024-01-26

阅读量:95

编者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纪念孔繁森同志殉职3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孔繁森精神,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继《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之后,推出《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拉萨编》,通过对53位孔繁森同志生前同事好友的采访,还原了孔繁森在拉萨艰苦奋斗的历程,为广阔的初心践行之路添一抹红色。

本期发布的是本书连载内容(之三):《乔元忠: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敬请品读。

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口述人:乔元忠 ,曾任日喀则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
采访组:刘建国 李菲 赵亮亮
采访日期:2017年11月4日
采访地点:成都


我跟孔繁森认识,是在1988年他第二次援藏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当时我任日喀则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因为我们工作都很忙,最初跟他的接触一般是在会上。后来他只要到日喀则开会或路过,就到我那里去。

我对孔繁森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特别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无论开会讲话还是落实政策,他都切实按照“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的要求,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在岗巴、拉萨、阿里任职期间,他帮助了很多人,对藏族群众的帮助尤其大。所以,他把西藏人民当成亲人,西藏人民也把他当成亲人。

背药箱的“ 本布拉”

孔繁森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带着小药箱和听诊器。那时西藏的医疗条件非常落后,老百姓得了病别说治疗,药都买不到。孔繁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购买碘酒、纱布、退烧药、消炎药、肠胃药等,深入乡村免费给群众看病、发药。当然,仅凭一个小药箱,他不可能治得了所有人的病,但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初,当地老百姓都以为他是一个赤脚医生,都说他医术好,“比医院的大夫都厉害”。后来随他下乡的公务员、驾驶员告 诉大家:“那是我们孔市长。”

孔繁森为患有膝关节病的孤寡老人治疗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去阿里开会,走到日喀则南木林县的一个村子,看到一个藏族老乡抱着小孩在路边拦车。那时候不是每个村都有医生,村民想看病只能到路上拦车,看看有没有正好路过的医生。我们停了车想过去问问,当时我就想,如果老孔在就好了。这话我还没说出来,就看见一辆车开了过来,车还没停稳,老孔就下了车,朝着孩子跑过去。他拿出听诊器听了听,判断可能是大叶性肺炎,在那个年代这种病对小孩来说是比较严重的,死亡率很高。孔繁森带的药物和设备达不到治疗条件,他知道耽误不得,就帮他们拦了一辆长途客车,让他们去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治疗,后来孩子转危为安。如果不是恰好遇到孔繁森做了准确的诊断,那个孩子恐怕凶多吉少。

艰苦朴素 严于律己

孔繁森艰苦朴素,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在西藏期间,从来不会利用职权为自己谋私利。在下乡工作途中,他热了就到河边洗把脸,渴了就捧点水喝,我从来没见他花钱买过矿泉水。他邀请老乡、朋友一起吃饭,也从不下馆子,而是自己掏钱买食材在家里做饭,有时买不到蔬菜,他就把家里储藏的白菜切一切、烫一烫再加点料。我们一起吃饭最多就炒两个青菜,煎个鸡蛋 。
我对孔繁森非常敬佩,也向他学习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我这几十年来没买过一瓶矿泉水,即使回到内地条件好一些了,也没有到哪个茶馆坐一坐喝杯茶。我根本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习惯。
有一次,我们一起在自治区党委开大会,会上发了铅笔,但是孔繁森做记录时用的却是一小截快握不住的铅笔头。我以为是他们单位太困难了,后来才听说,孔书记其实是舍不得自己用,走访的时候把铅笔都送给了那些贫困学生。于是,每次他去我家讨论工作,我爱人就把我笔筒里的铅笔、圆珠笔等办公用品都送给他,但是再见面时,他用的依然是小铅笔头,送给他的笔都不见了。
从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孔繁森对学生的关心、对教育的重视。他曾对我说过:“ 无论在哪里,无论什么民族,最重要的就是把教育事业抓上去,人才培养出来了,发展就有希望! ”所以,每次下乡检查,他都要去学校走访调研,了解当地的教育工作情况,把师生的冷暖疾苦都牢牢记在心上。
关心群众 深入基层
很多人都知道孔繁森喜欢摄影,但他拍照不仅是出于爱好,更多的是为了工作。
在内地的农村,村民们都有固定的土地和房子,祖祖辈辈都在那里劳作生活,而西藏很多地方是牧区,牧民的生活是流动的,特别是夏季,哪里草好、哪里有水就去哪里,经常换地方,每家的帐篷都不一样。孔繁森每次下乡走访或给牧民看病,结束之后都要给牧民和他家的帐篷照个相,下次再来的时候,找到帐篷就找到了这个人。
他在其他工作中也是一样。比如出差时看到哪里的水利、绿化等做得好,他就拍下来,回去以后作为参考,运用到发展西藏的思路当中。
我知道他爱拍照,还曾经送过他一台小相机,是从外贸市场买来的“水货”,价格很便宜,但是他感觉很贵重,两三年后,又回赠给我一台相机。孔繁森就是这样,跟身边的同志关系再亲近,也绝不占人家一点便宜。
孔繁森在西藏,见到有困难的群众就伸出援手,绝不会不管不问。有一次,我去布达拉宫,遇到了孔繁森。广场上有很多乞讨的孩子,孔繁森看不得这种情景,赶紧把自己身上的钱掏出来给他们,看见他掏钱,附近的孩子都围了过来,他身上的钱都掏空了,也解决不了所有人的困难。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当时就心情沉重地说:“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要把他们安排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这些孩子太可怜了!” 后来有一次,在自治区召开的会议上,孔繁森着重强调了这个问题。从那之后,西藏各(市)开始重视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专门制定措施,着力解决他们的吃、穿、住等基本问题,相关制度也逐步建立、健全、完善。孔繁森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悲悯之心、怜恤之情,令我非常感动。
站在今天回望,孔繁森为西藏的建设、发展和稳定,为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为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福祉。我深深地感到,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