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连载(之二十)| 民族团结的典范

日期:2023-09-15

阅读量:121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及孔繁森精神研究专家共同完成了《我心中的孔繁森——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一书。该书在“口述孔繁森访谈项目”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对丰富的口述资料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温度地诠释了孔繁森精神,为研究、学习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为新征程上传承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期发布的是此书连载内容(之二十):《米玛次仁民族团结的典范
民族团结的典范

口述人:米玛次仁,曾任阿里地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采访组:刘建国 洪亚彬 李菲 赵亮亮
采访日期:2014年12月16日
采访地点: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责任重大

阿里边境线长1116公里,是维护稳定、反对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是保卫祖国西南边境的重要防线。边境线那么长,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而且性质极为严重。所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阿里地区的一把手,包括各县的书记、县长等党政军的领导要求极高,也非常关注他们方方面面的状态。可以说,地委书记这个角色非常不好当。作为一把手,肩负着维护稳定的任务,担子是非常重的,和在内地的工作不可同日而语。
孔书记虽然是从山东来的汉族干部,但到阿里之后很快就入乡随俗,和当地群众相处得非常好。孔书记在饮食方面从不挑挑拣拣,他到了藏族老乡家里,就和大家一起喝酥油茶、青稞酒,很自然。藏族干部基本都会汉语,可以和汉族干部自如交流,但藏族老百姓就不行了。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孔书记还专门学习了藏语。
大家都知道,不同民族生活习俗是有区别的。藏族人以肉食为主,汉族人吃面粉、米饭、炒菜较多。但在孔繁森身上,这种区别仿佛不存在。藏族老百姓给他敬青稞酒、敬酥油茶他就喝,给他风干的牛羊肉他也吃,从来不挑挑拣拣。老百姓看到孔书记这么大的领导来到自己家里,还喝了他们倒的酒和酥油茶,真的很高兴、很感动。孔书记从不摆官架子,他就把自己看成和普通人一样。这样的细节闪烁着光芒,彰显了孔书记独一无二的精神风范。
以身作则
阿里地区冬季经常发生雪灾。对于以牧业为主的地区来说,雪灾会冻死很多牲畜,给老百姓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损失和困难。
1994年春天,札达县西北部地区还有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今革吉县亚热乡却藏村)发生了重大雪灾。在这种情况之下,孔书记完全可以不去,派民政部门和其他人去抗击雪灾。但他并不是这样,而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冲锋在一线,对及时赈灾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老百姓需要什么,孔书记就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是了不起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那时候阿里没有柏油路,行进都是靠前车的印迹判断方向,如果下大雪,车辙印就会被覆盖,上路就很有可能陷入迷途,面对这样的情况,孔书记毫不退缩,总是身先士卒。有一次在救灾途中,车陷在大雪里无法启动,想到还没把政府的各项救助措施落实到位,没有把救援物资送到群众手中,孔书记一心想着赶紧把车开出来,他二话不说脱掉大衣,拿起铁锹去铲车底下的雪。在那种温度下,脱掉保暖的大衣,极有可能受寒,但他全然不顾。太阳不出来,雪就一直不化。车前的雪已经挖得差不多了,可一刮大风,雪可能又把后轮埋上了,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据孔书记身边的公务员回忆,在曲仓乡(今亚热乡却藏村)救灾的那一晚,孔书记的生命体征严重下降,他意识到可能熬不过去,留下了一封“遗书”。乡里有一位名叫嘎玛的书记跟我讲过他和孔书记一起救灾的经历。据他回忆,由于自己在雪地里走了很长时间,腿脚都冻得麻木无感了,眼睛也患上了雪盲症。这都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电影《孔繁森》里也有相关情节。这位叫嘎玛的书记,救灾时落下了病根,三四年之后就过世了。可以想见,当时的自然环境有多么恶劣,而孔书记在那种境况下冲在一线,和基层干部共同战斗,是多么无私忘我。
悯恤孤老
孔书记经常下乡看望群众。他特别牵挂住在噶尔县门士区(今门士乡)附近的两位孤寡老人,每次都带着礼物过去,嘘寒问暖,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孔书记去世一年后,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采访他的生前事迹,部里派我陪同。我们去探访两位孤寡老人,只找到了其中一位,名叫丹增卓玛。另一位老人怎么也找不到,经向周边群众询问,才知道她已经去世了。
丹增卓玛已经70多岁了,住在一个破烂的帐篷里,条件很差,孤苦伶仃的。我进了帐篷,她过来迎接,我说明了来意:“我们想和你聊聊,请你讲讲孔繁森生前对你是怎样关心、照顾的。这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专门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我本来是用汉语说话,她是藏族人,不翻译听不懂。但听到孔繁森的名字她瞬间动容,眼泪不自觉地往下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老人激动地说:“孔繁森给过我药,给过我很多生活用品。”然后就摆出了双手合十的动作。在藏族的传统里,这是菩萨保佑的意思。她把孔繁森比作菩萨,更看成她的恩人。
我还问她,你有没有留着孔书记送你的一些物品,她说有,马上走进里面,把孔书记送她的礼品的包装盒找出来给我们看。这说明,丹增老人一直惦记着孔书记。
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见状也深受感动。看到丹增老人贫寒的衣着及居住情况,记者们纷纷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送给她。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不知道怎么样表达比较好,这是在那种情境下唯一能为老人做的。
书写挽联
孔书记去世以后,我们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现场有一副非常感人的挽联,作者是阿里地委原秘书长柴腾虎同志,“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副挽联在阿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挽联需要手写。柴腾虎同志当时是阿里地委宣传部主持工作的副部长,是我的领导。因为我从小就爱好书法,柴部长就让我来写。我全神贯注地写了很多遍,终于写到他满意的程度。同事们小心翼翼地把字一个个剪下来,贴到布制的挽联上。挽联非常长,从上一直垂到下,底端还多出一截,我们再往两边抻,整理对称。
追悼会现场庄严而凝重。大家进来,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副挽联。这么大、这么长的挽联平常很少见,文采修辞也格外出色,所以到场的人都觉得很震撼。
后来阿里地区烈士陵园的孔繁森墓做一些维修改造,墓碑上的挽联也是我写的。柴部长说,挽联最初由谁写,就让谁一直写。虽然我仅仅是个书法爱好者,并不是艺术家,但和孔书记真正相处过,有真情实感在。这可能也是柴部长坚持让我写挽联的原因。
孔书记去世一周年之际,国家博物馆的同志来到阿里,进一步征集与孔书记相关的实物文献。他们找到我,说:“当时你们追悼会上有一副非常了不起的挽联,书写人是你。请再写一次,尺寸要和之前的一模一样。”
再后来,很多单位举办学习孔繁森的活动,也邀请我书写挽联。其实电脑技术发展起来了,各式字体都可以用软件做,但大家始终觉得,原来谁写的,就找谁写,才能营造出严肃、正式的学习氛围。我想,这也是大家表达对孔书记崇敬和怀念之情的一种方式。
孔繁森在阿里工作时间虽然不算太长,但我觉得他算是地地道道的阿里人。他把一切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阿里,全国人民都学习他,阿里人更要学习他。因为他是在我们身边切实存在过的、有血有肉的典范,只有自己看到的、听到的精神,学起来才更有说服力,受到的教育才更深刻。

编辑 | 宣教部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