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连载(之十八)| 关爱干部 胜似亲人

日期:2023-08-25

阅读量:315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及孔繁森精神研究专家共同完成了《我心中的孔繁森——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一书。该书在“口述孔繁森访谈项目”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对丰富的口述资料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温度地诠释了孔繁森精神,为研究、学习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为新征程上传承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期发布的是此书连载内容(之十八):《刘京府:关爱干部 胜似亲人》
关爱干部 胜似亲人

口述人:刘京府,曾任阿里地区札达县委宣传部部长

采访组:高杉 李菲 刘建国

采访日期:2017年9月18日

采访地点: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一见如故 敞开心扉

孔书记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到现在我也没有忘记他对我的帮助,有工作方面的,也有个人方面的。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孔书记到札达下乡检查工作。从阿里过来,要翻两座大山,途中大概有三四百公里都是砂石路,丰田越野车要开七八个小时,北京吉普车则需要十几个小时。路这么难走,孔书记却坚持下乡。来了之后,他顾不上休息就开展调研、和我们一起座谈。
座谈会在当时的武装部招待所召开,土坯结构的房子。孔书记一路奔波,风尘仆仆,但一进入工作状态就很有激情。我当时是札达县委的宣传部部长,实际宣传部只有我和一名负责打字的干事两个人,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县里要求组织大家学习。座谈会上我汇报了县里的宣传工作情况,特别是广播电视这方面,孔书记听了以后非常赞许。
当时全阿里都缺电,电视靠太阳能供电,我们用心保养札达县的所有地面接收站,老百姓因此非常感激。孔书记调研时,沿途看到几座地面接收站,有太阳能供电的,有小汽油机发电的,他感慨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还能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西藏电视台的节目,真是非常不容易。
晚上我们去招待所看他,那里的条件很简陋,房间里除了一张钢架结构的床,一套被褥,其他什么都没有,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他斜靠在被子上,我坐到床头边上,就这样拉家常。孔书记平易近人,大家沟通起来很自然,有什么说什么,和他相处没有任何障碍,让人感觉特别亲切。我如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家庭状况、工作情况向他汇报。当时我感觉他不是我的上级,而是我的亲人,是从家乡来看望我的父老乡亲。
札达县环境艰苦,一年中有半年封山,每天只有两个小时通电。1989年,我妹妹因火灾离世,母亲本就有些精神方面的障碍,因此深受打击。我接到妹妹遇难的消息后回老家安慰父母,没想到在我回札达的路上,母亲又去世了。由于交通、通信不畅,我回到县里几个星期以后才收到消息。后来父亲患了癌症,我赶回老家,只在身边侍奉了十几天,他就去世了。

作为儿子,对双亲未能尽孝,我深感愧疚。这些事情始终是深埋我心里的痛,不愿意对别人说。可是和孔书记第一次见面,不知不觉间我就打开了心扉,一五一十地对他倾诉。孔书记对我说:“咱中国有句老话,‘忠孝不能两全’,家里人会理解你的。”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安慰、鼓励和支持。我们一直聊到晚上12点。这是我们第一次相见,可以说是一见如故。

人生榜样 心灵慰藉
第二次和孔书记见面,是他陪陈汉昌部长、阿里地区党委工作组下札达检查工作,当时我去迎接的他,在会上也汇报了宣传方面的工作。开完会后,孔书记和陈汉昌带着工作组去了我的宿舍。我的宿舍是一间土坯房子,有12个平方米,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还有一些我经常用的维修工具。
孔书记坐在我床上,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我记得当时他问我:“你这些东西用的电是从哪来的?”我告诉他是通过太阳能充电,孔书记点了点头,夸我能想办法,这样的条件下还能把广播电视搞得有声有色。
那时,札达县不像咱们这里处处有电,路又难走,距县里最远的乡有二百多公里,到那里要走十六七个小时,我们每次下乡都要把所有户家的电视检查一遍。孔书记对我们年轻干部特别关注,对这些情况都了如指掌。直到今天,一想到这些我还是很感动,一闭眼,孔书记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眼前。
孔书记非常热爱阿里的老百姓,他看到百姓受苦就伸出援手,送钱送物、送医送药。我们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受到不少启发和教育。这些年阿里发生了很大变化,看到这些变化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孔书记,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藏的干部,为百姓的福祉而不懈奋斗。

编辑 | 宣教部


走进孔繁森精神

教学基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