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
日期:2023-07-08
阅读量:384
繁森故里,精神的坐标在闪光
山之东、海之北,同饮黄河水。从2015年起,聊城三中已连续招收了8届、累计培养了300余名来自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学生。孩子们从黄河之源出发,千里迢迢来到黄河的入海口山东,在这里求学交友,为梦想加油。学生祁琪说:“刚到学校时,有些不适应,但是爸爸妈妈告诉我,聊城也是我的家。”
曾任聊城三中2021届青海班班主任的程小全,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聊城老爸”。在一次“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上,孩子们一一念起家书,有个失去双亲的孩子默默垂下了头。突然,这个孩子听到自己的名字——原来,程小全早就联系到该生初中就读学校的校长,请他以家人的身份给孩子写了一封信。信还没念完,孩子已泣不成声……
这样的感人故事,在聊城三中还有很多。“我们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人格培塑和人文关怀。”程小全介绍,学校立足当地人文资源开展主题教育、主题研学,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走进展馆,聆听孔繁森、马本斋等人物事迹,孩子们纷纷感慨:“孔爷爷情洒高原,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在革命年代,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到曾被誉为“小天津”的古镇临清,感受厚重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孩子们激动不已:“原来我们老家青海的哈达,有的就产自山东临清的丝绸厂,感觉我和这座城市的距离一下就近了!”
到热情的聊城朋友家做客,孩子们邀约“双向奔赴”:“一定要去我的家乡青海,感受一望无际的草原,品尝藏族酥酪糕、牦牛肉……”“以后我会带着阿妈来山东看黄河入海口,来看你们!”
在聊城,推动孔繁森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听孔爷爷的故事”早已成为各级学校青少年的必修课。
“孔繁森粗通医术,每次下乡都携带小药箱,为农牧民看病治病。小药箱既是他爱民为民的见证,也是民族团结的见证。”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聊职”)护理系的思政课上,教师王书丽正在讲述小药箱背后的大情怀。
从民族团结进步的角度讲述“孔爷爷的故事”,是聊职各院系的创新探索。“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生前留下的条幅和誓言,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被纳入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王书丽说。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学子们踊跃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孙耀晋的足迹走遍 26个乡镇场区;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王云鑫在志愿服务中认识了亚森·买买提老人,20多岁的小伙和70多岁的老人成为“忘年交”……天山脚下,聊城青年唱响“孔繁森精神”之歌。
“你是公仆身上凝聚着民族魂,你是大树身后成长着大森林……”5月16日,又一批党员干部踏着《公仆赞》的深情歌声,走进五里墩村东侧的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如今,聊城新任领导干部到基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锤炼党性,已成惯例。
1988年,孔繁森在第二次进藏前,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抚着他的头不舍地问:“不去不行吗?”“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孔繁森流着眼泪给母亲深深磕了个头。
“咱是党的人”,一个朴实而响亮的回答。如何用孔繁森精神凝心铸魂,锻造党员干部的忠诚党性?挖掘精神内涵,凝练时代价值,基地一直在探索:成立宣教中心,开设系列主题课程,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纪念园、马本斋烈士陵园等作为现场教学点……
“孔繁森同志积极响应号召援藏,忠诚执行党的政策,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动践行了民族地区好干部‘四个特别’标准。”课堂上,基地教授朱茂明讲故事、述内涵、鼓人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要像他那样,用心、用情、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3年7月,王巍等一行聊城援青干部来到平均海拔3300米的海北州刚察县。初到高原时,王巍高反严重,整晚失眠、靠吸氧才能休息;因水土不服,患上了肠梗阻……
身体上的不适丝毫没有浇灭王巍的热情。他说:“我们到青海的那年,离孔繁森初次援藏已经34年了。要知道,孔繁森援藏之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而且在34年前,他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难?!在刚察,我们越是感到环境艰苦,就越是敬重孔繁森同志的无私和伟大。”
“进了刚察门,就是刚察人,说好刚察话,办好刚察事。”3年里,王巍和同伴们累计行程2.3万多公里,跑遍刚察县的3个乡2个镇31个行政村。为摸清刚察县旅游资源禀赋,王巍的足迹遍及草场、湖畔,还登上了海拔4385米的年钦夏格日山,在刚察县旅游规划中填补了一项项空白。
如今,身为聊城市委党校副校长、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主任,王巍依然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为打造全国一流党性教育基地和全国首个援藏、援疆、援青、援边干部教育基地不懈努力。
沿着孔繁森的足迹,聊城派出一批批对口支援干部,上西藏高原、赴刚察草原、进重庆深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脱贫攻坚战伟大史诗写下生动注脚,为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默默奋斗。
今年76岁的沙元民,是聊城市冠县清泉街道西街村的“领头雁”,在村里当了40年支书。在沙元民的带领下,全村各族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将一个一穷二白的“空壳村”建成村集体年收入超200万元的经济强村:1985年建小学,1986年通自来水,1988年修柏油路,1991年建中学,1999年建农机市场,2004年建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各民族和谐相处、亲如一家,日子越过越好。
1994年9月,沙元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受邀来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同一年,远在阿里工作的孔繁森也获得了这项荣誉,但未能到北京参加表彰。
“我虽然没有见过孔繁森,但我们同为党的干部。他在高原上发光发热,我的职责就是把村民团结起来,把村里的事儿办好!”沙元民说。
广袤的鲁西平原上,处处都有“孔繁森”。孔繁森精神早已化作一种符号、一股力量,融入干部群众血脉,化作实干担当激情。他们用实际行动续写“孔繁森故事”,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担当作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