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官方网站!

《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连载(之一)| 心中有党 践行使命

日期:2023-03-17

阅读量:1627

编者按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及孔繁森精神研究专家共同完成了《我心中的孔繁森——口述孔繁森采访实录·阿里编》一书。该书在“口述孔繁森访谈项目”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对丰富的口述资料进行了深度整理和加工,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温度地诠释了孔繁森精神,为研究、学习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新视角,为新征程上传承孔繁森精神提供了有力支持。
本期发布的是此书连载内容(之一)《安七一:心中有党 践行使命》 。
心中有党 践行使命

口述人:安七一,曾任阿里地委委员、秘书长
采访组:高杉 李建国 刘建国 李菲 赵亮亮
采访日期:2018年8月6日
采访地点: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会议室
“不为群众排忧解难,不是好领导”
我跟孔繁森初识是在1988年,他第二次援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当时,我在西藏自治区团委工作,我爱人在拉萨市政府秘书科工作。有一天她下班回到家说:“又来了一批援藏干部,山东带队的干部叫孔繁森。”我听了之后,只是当作一件平常的事,并没有去想这批干部有什么特别。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西藏干部,父亲是十八军的,自己的小学、初中、大学都是在西藏念的,是“藏二代”。我只是模糊地觉得,这些援藏干部从发达地区来西藏支援建设,思想观念应该比我们新,能力应该比我们强,所以最初对孔繁森这个人也没有刻意去了解。
对孔繁森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是有一天下班后,我爱人接到电话,说孔市长外出调研,会回来得比较晚,食堂没法安排饭,我们就商量着在家煮点挂面给他吃。晚上10点钟,孔繁森和两三个随行人员风尘仆仆地来了。他穿得很朴实,一件蓝衣服、一条黄军裤、一双胶鞋,戴了一顶圆毡帽。进屋后他说:“原想着去食堂吃,没想到给你们添麻烦了。不用复杂,一碗面条就行。”那时候西藏也没多好的条件,我们下了一大锅挂面,开了一罐猪肉罐头,炒了盘自己种的青菜,他们很快就吃完了。孔繁森高兴地说:“你家面条做得真好吃,下次有机会还来!”接着问我:“你从哪来的,也是援藏的吗?”我说:“不是,我和爱人都是土生土长的西藏干部。”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
这次见面,我感觉和他很投缘,进一步接触下来,觉得他还是一个勤政务实的好干部。他到了西藏就是想干事,而且是能干成事。内地来的援藏干部,一般到西藏都要适应一段时间,毕竟有高原反应,身体可能不舒服。但孔繁森不一样,他很快就到基层调研,迅速地进入角色。为了干好自己分管的文化、教育、卫生、民政工作,他跑敬老院、跑学校、跑救灾点,不嫌累也不怕苦,经常一走就是一个礼拜甚至十天半个月,调研得特别细。有时候他们调研回来,就到我家煮个面条,跟我们聊天,讨论所见所感,讲的都是非常具体实在的事。
孔繁森到尼木县调研,发现当地很多百姓都患有大骨节病,这种病对人体的损害很大。防疫部门怀疑当地的水有问题,需要取水样送到内地化验,找到根源,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水源地的海拔近5000米,一般来说,派个当地人去取样就行了,但孔书记一定要亲自去。他说:“看到患病群众被病痛折磨,我心里不是滋味。不关心群众疾苦、不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领导就不是好领导,我一定促成这件事尽快解决。”他穿着球鞋,强忍着高原反应,气喘吁吁地爬上去取样。这样的举动,让我非常敬佩。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孔繁森在这场地震中收养了三个失去亲人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当时大家对这件事看法不一,议论纷纷。有的人觉得他太感情用事,有的人说他是为了出风头,也有的人说他心地好。有一次,他到我家来取一些闲置的被褥给孩子们用,我问他:“大家都在议论你收养藏族孤儿的事,你怎么想的呀?”他说:“我这个人就是看不得人可怜。开始去的时候,路过羊日岗乡,我给灾民分发了物资,吃的、喝的、住的,能解决的都解决了。我回来再路过那里时,看到三个孩子眼巴巴地望着我。车都开过去了,我又让司机返回来。走到他们家废墟前,看着孩子的眼神,我内心觉得放不下,想来想去,就把他们带回来了。”我问:“你自己一个人在西藏,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怎么养他们?”他说:“城市条件总比农村好,无非就是花点钱嘛。国家给我的工资够用了。主要是,我从心里真的看不得人可怜。”
孔繁森的话很朴实,并没有豪言壮语,但他的形象,却因此更加高大伟岸了。
“咱是党的人,要听党的话”
在阿里和孔繁森成为同事以后,我对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1992年,西藏自治区党委调整地市领导班子,计划选派一名阿里地委书记。由于阿里的自然、交通和社会条件非常艰苦恶劣,所以选派领导干部特别难。在拉萨有些干部中有这么一个说法,“宁可在拉萨当一辈子科员,不到阿里当一年的科长”。为什么不去,因为自然条件太艰苦了,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中氧含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那时候从拉萨到阿里连柏油路都没有,都是砂石土路,而且当地经济条件落后,物价特别高。整个狮泉河镇只有一家饭馆,进了饭馆一看菜单,一份西红柿鸡蛋汤15块钱,一份羊肉炒辣椒15块钱,草草吃一顿饭都要三四十块钱,在那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可以说,去阿里当领导,连吃饭都成问题。
当时自治区选拔地委书记,标准很高、很全面,要求这个人既要政治素质过硬,又能够带领阿里干部群众干成事,还得身体素质好,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西藏自治区当时选人煞费苦心,后来就找到了孔繁森。按理说,孔繁森不应该再去阿里了,一是因为他已经援藏两次,第二次援藏期届满,完全可以顺利地返回内地了。二是援藏期间,他不仅自己的工作干得很出色,作为山东援藏干部的带队队长,整个队伍也带得很好,自治区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返回内地之后,山东省委一定会对他有很好的安排。三是他家里确实有困难,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全靠多病的妻子一个人照顾。
如果他把自己的困难讲出来,自治区党委一定会考虑的。但是孔繁森没有提任何意见,他说:“组织定了,就服从组织决定。”其实他知道阿里的自然条件、工作环境有多艰苦,知道去那里就意味着奉献和牺牲,但是他很平静地答应了,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唱高调。他在日记里写道:“咱是党的人,要听党的话。”他心中有党,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
孔繁森就这样坚定地走向了阿里高原。我们是一起接受任命的,他是地委书记,我是地委委员、秘书长。去阿里之前,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冯军找我们两人谈话,他对孔繁森说:“繁森,你是两次援藏,这次组织又把你安排到阿里工作,我们希望在你的带领下,阿里能够快速改变落后的面貌。”接着对我说:“你是土生土长的西藏干部,也懂藏语,要给繁森当好助手。”
之后,孔繁森和我的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他更加敬佩。他首先问我:“七一,这次咱们一起去阿里,虽然在拉萨咱们已经很熟了,但是我想听听你有什么想法吗?”我说:“目前没有,阿里我也没去过,只知道那里苦,并不知道去了做什么、怎么做。作为秘书长,我会尽全力做好服务。”他说:“这次去阿里,地委班子里的汉族干部就咱们两人。藏族干部管咱们汉族干部叫老大哥,咱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人家为什么管我们叫老大哥?只有咱们做好了,才配叫老大哥。所以我们要牢牢地记住,我们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了所有汉族干部。如果我们不努力,党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我们要么不去,要去,就要有老大哥的样,要有优秀共产党员的样。”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去阿里赴任的路,变成了调查民情的路。一般从拉萨到狮泉河要走三天,但是那次他走的时间特别长。阿里境内的措勤县城海拔4700米,改则县城海拔4500米,革吉县城海拔4800米,三个县的平均海拔都在4700米以上。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不顾严重的高原反应、顾不上好好休息,立刻展开调研。在带的小本子上,他密密麻麻地做了很多记录,到狮泉河的时候,一个本子都快写完了。走过这么多高海拔的路,到狮泉河至少应该先休息一下,但他立马又下去调研了。

孔繁森下乡期间与藏族孩童留影
到阿里以后,地委行署向孔书记汇报的工作,多是各种困难、问题;给他呈送最多的,不是工作方案、计划,而是40多份请调报告。因为当时阿里的条件确实太艰苦了,缺人、缺钱,连正常生活都无法保障。很多干部还面临各方面的生活问题——自己身体不好,难以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等等。
孔书记彻夜考虑这些情况,他想守住这块土地,想给这里的老百姓谋利益。晚上,他对我说:“七一,你也别回房间睡了,咱们节约一点焦炭。”我们就睡一张床,一人一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材料,讨论怎么解决问题。我们聊了整整一夜,最后孔书记提出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咱们在整个地区开展一次解放思想的大调研、大讨论,找到阿里的发展优势,激发干部们内心的工作动力。要重点解决大家的认识问题、思想问题,不然干部都走了,谁来守护这块土地,谁来为这里的老百姓服务,谁来发展这里的经济呀?”

孔繁森(中)、安七一(左)到阿里噶尔区门士区(今门士乡)煤矿井下了解生产情况 

在4月25日的地委行署联席会上,这个提议通过了,之后地委、行署的领导就各自带队下去调研。孔繁森身先士卒,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走了106个乡中的98个。后来,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梳理整合,找到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第一,矿产及水利资源优势。阿里有丰富的黄金、铅、锌、镁矿产以及水利资源,这些资源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只要加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就能够推动阿里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第二,畜牧业资源优势。阿里盛产有“软黄金”之称的山羊绒。第三,旅游资源优势。阿里有茫茫的戈壁,有广阔的草原,还有神山圣湖等,都是在内地难得一见的美景。第四,政策优势。中央对阿里的政策是非常优惠的,保障我们的财政,保证了我们的发展。第五,人口优势。阿里人口很少,这也是一大优势。只要经济发展,老百姓就能受惠,进而迅速改变地方面貌。第六,边贸优势。阿里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可以和新疆联合起来,打通陆上边贸口岸。
这六大优势的提出,让阿里的很多干部都热血沸腾。之前,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高寒、缺氧、自然条件艰苦等各种困难,没想到孔书记通过一轮调研,就发现了阿里这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干部觉得在这里能干成事,能有新的发展,就悄悄找组织部把请调报告撤回去了。孔繁森用这种方法激发了大家工作的内在动力,成功地把大家的思想认识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一年以后,阿里经济迅速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1993年增长375%,受到了自治区的表扬。
1994年的春节,我是和孔书记一起过的。他援藏期间,春节基本上都在西藏过。他说尽可能让别的援藏干部回去休养、探亲、调理身体,自己留下值守。他总是为别人考虑得多,为自己考虑得少。
那个春节,我印象特别深。阿里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来看孔书记,给他带了一些韭菜。阿里高寒缺氧,蔬菜水果难以栽种成活,韭菜是很稀有的食材。孔书记一看,这韭菜是包饺子的好东西啊,就热情地对我说:“七一,咱们包羊肉饺子吃,把没回内地的单身干部全叫来一起包饺子。”就这样,几十个人就像一家人一样,热热闹闹地包了一顿饺子吃。孔书记就像一团火,把大家聚在一起,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力量。
“一定要把人保住”
1994年春,阿里发生雪灾,狮泉河下了几十年不遇的大雪,足有半米深。牧区死了大约七十万只牲畜,我们迅速开始组织抗灾。孔繁森率先到措勤、改则、革吉三个海拔最高、灾情也最重的县抗灾,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期高原反应,有天晚上他觉得身体非常难受,几乎挺不过去了,就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给公务员小梁留了一段话,说,万一发生了意外,“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并让小梁每月替他写信给母亲报平安。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件事,好在那天晚上他挺过来了。
这次灾害对阿里冲击非常大。孔繁森出发前召开了联席会,要求地委行署领导都要到抗灾一线,把部队支援的粮食、大衣、棉被等救灾物资发放给灾民。他多次强调“先保人,后保畜”“一定不能死人”“要把人保住”。两个多月下来,我们创造了特大自然灾害条件下没有冻死饿死一人的奇迹。抗灾期间,一位老阿妈从家里佛堂上取下一张毛主席戴着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并送给我留念,这张照片至今还摆放在我的办公室里。这说明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共产党人就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
“大鱼大肉吃得下吗?”
1994年7月20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开幕。孔繁森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要借中央开会的东风把阿里的情况汇报上去,争取国家的支持。在北京开完会之后,我就陪着他到各个部委汇报。看到我们拍的照片,听了我们介绍的情况,部委的同志高度重视,也非常受触动,说:“你们条件确实艰苦,老百姓受灾严重,能支持的我们一定支持。”那一次,我们为阿里争取到了发展资金,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恢复百姓生产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处奔波争取资金的时候,北京正值酷暑时节。我们白天跑部委,傍晚回来就在小店吃面条。时间长了,我们说:“书记,咱们别老在小店吃面条了,到饭馆里吃点好的吧。”他就说了一句话:“想想受灾的老百姓,大鱼大肉我们能吃得下吗?”孔书记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心中装着人民,每天都在考虑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
孔书记去世以后,我参与整理他日记的工作。当看到他日记里写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这句话时,我深深地理解了孔书记这个人,这就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就是他的毕生追求,所以他才会对藏族人民毫无保留地付出了他的爱。
孔书记牺牲后,阿里地委干部给他写下了一副挽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他已经彻底看淡名利安危,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他把对党的信仰融入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繁森。

编辑|宣教部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关闭

Copyright © 2022 版权所有: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 www.kfsjsjxjd.cn

地址: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政府驻地北2.5公里处 鲁ICP备19061134号-2

电话:0635-7218001   邮箱:kfsjsdxjyjdfwzx@163.com